榆林积极探索旱作农业种粮新模式,巧打时间差 一地生双金
就在四个月前,这片土地刚刚收获了一季饱满的糯玉米。如今,“傲霜谷”再次丰收,这不仅意味着该地打破传统农业种植瓶颈,更是榆林旱作农业区粮食作物实现“一地两丰收”的新突破。
就在四个月前,这片土地刚刚收获了一季饱满的糯玉米。如今,“傲霜谷”再次丰收,这不仅意味着该地打破传统农业种植瓶颈,更是榆林旱作农业区粮食作物实现“一地两丰收”的新突破。
黄埔盛夏枝头的荔枝红,是千年农耕文明孕育的甜蜜结晶。无论是玉岩书院的千年古荔,还是贤江连绵的百年荔海,其深厚的农业根基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悠远。这一切的源头,或许就藏在黄埔区龙湖街汤村西南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岗——甘草岭之下。2017年至2024年,这里的考古发掘揭
9月9日,记者从甘肃省农业农村厅获悉,近日,省农业农村厅正式印发《2025—2026年度全省旱作农业项目实施方案》,明确全省范围内将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545.7万亩,其中玉米种植领域应用1079.1万亩、马铃薯种植领域应用466.6万亩。方案提出通过秋覆膜
今年甘肃的农业圈有个大动作——全省要在1545.7万亩旱地里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,相当于把1400多个天安门广场那么大的土地变成“抗旱粮仓”!这可不是拍脑袋决定的,省农业农村厅刚发的《方案》里,连玉米和马铃薯的种植比例都算得明明白白:玉米占1079.1万亩,马
金秋九月,静宁县原安、三合、灵芝等西北部乡镇层层梯田中,旱作玉米棒穗硕大进入成熟期,洋芋块茎在土壤中悄然膨大,85万亩旱作农作物长势喜人,丰收景象扑面而来。
近日,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正式印发《2025—2026年度全省旱作农业项目实施方案》,明确在全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545.7万亩,其中玉米1079.1万亩、马铃薯466.6万亩;通过秋覆膜与顶凌覆膜相结合的方式,全面提升旱作农业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。